山西博物的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新馆于2005年对外开放,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2万方米,展览面积1.3万方米,文物库区1.2万方米。
山西博物是山西省最大的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的公文化服机构,承担着传承华文明和山西历史文化的职责使命。博物于2008年5月入选首批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成为11个地方建家级博物馆之一。2019年7月,山西博物分馆山西青铜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首家省级青铜专题博物馆。
山西博物现有藏品50余万件,其珍贵文物 件组,包括一级文物 2129 件组,另有图书古籍11万余册。藏品主要源于20世纪20年代以的考古出土和百年的征集积累,尤以青铜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画书画等颇具特色。
山西博物外部空间设计采用传统的落组合手法,生成太极,四面八方之势,融天地人时空于一体,利用水池叠水雕塑室外展品等景观设计创造文化氛围,大厅仿自应县木塔。
2019 年 7 月开放的山西青铜博物馆是首家省级青铜专题博物馆,位于太原市长风文化商区文化岛,展示面积1.1万方米,展出文物2000多件,主要自历年考古发掘出土和年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追缴的珍贵文物。
山西青铜博物馆的建立意在以山西文物讲述青铜文明,通过文物与家制度和技艺的多维度视角,反映青铜文明在华文明体系的重要作用。
山西博物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 7 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 5 个艺术专题构成。
文明摇篮
山西地处黄河游,华夏腹地,山川秀美,气候适宜,是远古人类和文明的摇篮。黄河在其最大最急的转弯处,有一个叫西侯度的山村。180万年前,这里的人们制造出最早的石器工具,燃起了第一堆文明之火。
新石器时代,塔儿山下,尘封4500年后重见天日的城市宫殿文字铜器礼器观象台和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龙,昭示着祖先跨进文明之门。
夏商踪迹
公元前21世纪,历史进入文明时代。父传子家天下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山西南部古有夏墟之称,夏文化遗存,分布密集,灿若繁星。下冯遗址的发现,清楚地表明晋南是夏文化的心区域之一。
晋霸业
3000多年前,武王克商,西建立,分封诸侯,屏藩王室。成王桐叶封弟,叔虞入主唐,其子燮父改号为晋。其后励精图治,开疆拓土,逐渐强盛。室迁,文侯首功;践土会盟,文公称霸;其后纵横原,九合诸侯,成就百年霸业。
晋鼎盛时期,地跨晋豫冀鲁,疆域辽阔。春秋晚期,公室衰落,六卿专权,最终导致三家分晋。韩赵魏变法图强,称雄战。
民族熔炉
山西北通塞外草原,南临原腹地,不仅极具军事战略价值,而且是农耕社会与草原民族交汇的前沿地带,成为华夏各民族和文化交融的大熔炉。
佛风遗韵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两汉之际传入。南北朝社会动荡,佛教成为乱世百姓的精神寄托,经帝王显贵推崇,炽烈传播,隋唐达到极盛。与之相应,佛教艺术发展迅速,辉煌迭现。佛教作为雕塑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历时漫长。石雕和彩塑佛像,金铜造像,经久不衰。
戏曲故乡
戏曲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祈福或酬神的歌舞。千百年后,由于滑稽戏和说唱等艺术形式的加盟,最终形成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形式戏曲。同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一样,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艺术瑰宝。
明清晋商
明朝初年14世纪,山西商人以明朝北部边塞巨大的军事需求和开盐法的推行为契机,开始经营粮和盐,渐渐崛起。其后不断扩大经营地域。二三百年间,足迹遍及全,采取多种经营,开拓对外贸易。晋商称富海内,名闻天下,成为明清时代最重要的商帮之一。
土木华章
古代建筑是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以土木结构为主体,将人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巧妙地熔于一炉,独具魅力。无论单体建筑,还是城市园林,代有杰作。凝聚着华文明数千年的精华,也是全人类的珍贵遗。
山西素有古代建筑宝库的美誉。现存历代古建筑余座。雄浑壮美的唐五代辽建筑,严谨端丽的宋金建筑,朴实豪放的元代建筑和精巧繁缛的明清建筑,或巍峨于通衢大邑,或隐逸于深山远村,成为历史变迁的无言见证。
山西古建筑门类齐全,尤以宗教建筑数量众多。附属于其的彩塑壁画和琉璃艺术,已与古建筑融为一体,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山川精英
玉,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古老而神秘的山川之灵,晶莹其质,典雅其色。人类文明,唯有人赋予它至高无上的灵性,象征纯洁与美好,代表高贵与神圣,被人格化而又超乎自然。如影随形七千年,至今不弃不离,玉崇拜深深地融入的传统文化和礼俗之。
翰墨丹青
的书画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韵味。书画同源挥洒笔墨于尺幅,抒发人生感悟,展现心至善至美世界。
山西博物藏数千件历代书画,从遴选出的元明清三代佳作,虽属吉光片羽,却也大致可寻数百年书画的发展脉络。遗风馀思,被于者。线条与色彩之间,须用您的心去品味。
方圆世界
古代货币,以金属铸币为主,生于夏商,终结于清末。数千年间连绵不断,并影响到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方货币文化体系,是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山西博物馆藏的古代钱币,品类丰富,绵延有序,珍品诸多。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古代货币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为我们研究古代的社会经济冶金铸造,以及文字书法提供了宝贵资料。
瓷苑艺葩
瓷器是土与火的结晶,是人的伟大发明。从商原始青瓷,到明清景德镇的繁荣;从普通的民间用品,到华贵的官窑器皿。无数能工巧匠锐意进取,不断创新,赋予它形态各异的造型千变万化的纹饰和奇幻瑰丽的色。瓷器既是实用器又是艺术品,体现着时代风貌与人文色彩。不但为人所好,也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青睐。
山西博物收藏的北朝至明清瓷器,以北方瓷器最具特色。有北朝青瓷隋唐青瓷和白瓷,及宋代名窑瓷器等;山西作为宋元时期北方重要的瓷器地,其品朴实粗犷独具风韵;元代以,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制瓷业心。五彩斑斓的彩瓷作品,将陶瓷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山西青铜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吉金光华为主题,展厅分为三个区域华夏直根讲述晋文化在华夏文明传承发展的特殊地位;礼乐春秋阐释青铜器作为礼器使用的鲜明特色和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涵;技艺模范反映古代青铜器铸造的先进技艺和卓越贡献。
华夏印迹
山西是华夏文明和家起源的重要地区,陶寺遗址表现了最早的王权和家形态,与古史传说的唐尧时代相互吻合。夏商时代山西拥有最重要的铜矿资源和制铜技术,对青铜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
晋从初分封的百里开始,励精图治,开疆拓土,秉承传统,锐意创新,吸纳了边诸侯和北方草原文化的新鲜血液,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晋文化。以晋文化代表的原文化,对后世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礼乐春秋
礼乐文明是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和乐相辅相成,构成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文化制度。大到治安邦,到个人修养,礼乐制度指导和规范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举行祭祀宴享朝聘婚冠丧葬等活动时,均使用礼乐器。这些礼乐器,通过材质形态装饰色彩铭文和组合方式的差异,呈现了人们不同的身份等级和价值取向。
随着时代的变迁,青铜器与礼制之间的关系逐渐松弛。汉代以后,青铜礼器逐渐淡出了历史,但礼乐制度的精神已成为华民族的财富。
技艺模范
作为世界文明古之一,在青铜工艺和技术上拥有独特的传统和风格,正是古代青铜工艺从合金成分铸造手段到造型艺术上的特性,才造就了青铜器的独特成就和魅力。
山西已经发现多处采铜冶炼和铸造遗址,年代久远,技术成熟,工艺精湛,揭示出了几完整的青铜工业生链。侯马铸铜作坊范铸青铜的技术成就达到了青铜时代的巅峰,形成了晋系风格,所铸造的青铜器艺术造型构思巧妙,图案纹样匠心独运,引领时尚,影响后世。
天下云长
天下云长关公文化展由山西博物与关公文化研究运城市文物保护心联合举办,不少展品自安徽重庆等地,展期4个月。
本次展览展出130余件组关公文化相关文物,分灵钟鹾海,三分砥柱允文允武,乃圣乃神万世人极,四海仰三个单元,旨在全面展现关公人生经历阐释关公品格以及关公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认同。其,距今700多年的元代包巾关公铜卧像是首次公开亮相。
昭明
昭明山西博物藏铜镜展精选藏铜镜200件,以时代为序,划分为四个单元天工开物见日之光繁花如镜照见生活。
铜镜,最早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到19世纪玻璃镜的普及,它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换,映照了华文明的多元与融合,透射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古人最初拘水照容,后演变为青铜制作的镜鉴,先秦时期仅贵族享用,秦汉以后逐渐走向民间,融入百姓生活。
宋代以前,铜镜以青铜范铸而成,宋代开始以黄铜翻砂铸造。形制以圆形为主,时代愈晚造型愈丰富。镜面经研磨抛光用照妆容,镜背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则成为展现不同时代思想文化和艺术的载体。
铜镜不仅能观容貌正衣冠,古人更赋予深刻的寓意神明护佑祛邪避凶,审视自身修德养性,照胆明心坦诚相见,体察秋毫公正廉明。就有以人为镜的思想,汉代倡导君子三鉴,唐太宗与魏徵的故事千载流传,资治通鉴表达了司马光以史为鉴的治理念。
西鸟尊
2000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
西猪尊
通高22.4厘米,通长39厘米。2000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3号墓出土。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的夫人墓。器作猪形,猪嘴凸出,嘴角獠牙外露,双耳斜耸,形体肥硕,腹部空,四足粗壮,尾巴上翘,背脊有鬃,背部有圆形开口并附盖。盖面装饰目雷纹一,腹部两侧均有圆形凸起,装饰火纹和变形兽纹。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旅飤。飤同食,多用于青铜食器铭文,在酒器自铭为飤,罕见。
春秋高柄方壶
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2件,大形制纹饰相同。盝顶式盖,上有四个对称环形钮,以子口插入壶的母口内。壶为方口,颈部微敛,溜肩,鼓腹,下腹内收形成底,下承高柄喇叭形足。盖面四角饰心形图案,方框内两龙呈卍形相交,龙昂首卷尾,其一加绘黑线,以示雌雄之别。壶身饰菱形和几何纹图案,高柄和圈足饰三组神鸟纹,鸟昂首阔步或伸颈长鸣,寓意深奥。该壶纹饰内嵌多种矿物组成的黑色物质,主要是石英长石褐铁矿锡石孔雀石等成分组成,制作精美,极富装饰效果。
新石器时代彩陶盆
1977年方山县峪口村采集。泥质红陶,口沿及腹部用黑彩绘以圆点直线三角等组成的图案。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典型器物。
北齐红陶牛
1981年太原市王郭村武元年570娄睿墓出土。陶牛体格雄健,牛头高昂,脖颈坚挺,犄角冲天, 佩戴有络头璎珞和杏叶等。四肢有力的叉开支撑着强壮的躯体。神态威猛,生动写实,匠师对牛的刻画,除了卓越的造型能力,还显然得益于对动物的细致观察。
明黄绿釉琉璃莲蓬蹲狮香炉
1982年离石县出土。红坩土塑形,质地坚硬,束颈,鼓腹,双耳稍外撇,兽首形三足。腹部雕龙戏牡丹,寓意龙串富贵。耳下牡丹怒放,颈部缠枝花纹。炉盖荷叶莲蓬,束腰如蒂。莲蓬上蹲狮张口吐舌,抓带戏耍,造型别致。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色彩淡雅,凝重大气。炉口内沿刻有已丑年壬申月已酉日辛时朱成造铭文,耳刻有呼延二字。是明代琉璃佳品。
北齐青釉龙柄鸡首壶
1981年山西省太原市北齐武元年570年娄睿墓出土。盘口微敞,龙口衔唇,龙颈接腹,细高颈,鼓腹,与龙柄相对处有一鸡首。两旁各有三钮,间钮下贴宝相花一朵;龙柄鸡首及六钮下个垂束莲忍冬。腹部有棱,下贴四只展翅凤鸟。通体黄绿釉,有冰裂纹,釉面光亮,胎质略粗,呈浅黄色,质较坚。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造型浑厚敦实,色浓艳深沉。器身绘饰精美的海水缠枝石榴缠枝牡丹和莲瓣纹。画面饱满而不拥挤,装饰繁而不乱,是难得的元代青花杰作。
春秋侯马盟书
19651966年侯马市晋遗址出土。在40多个祭祀坑内出土玉石质盟书5000余件片,绝大多数为圭形,最长者32厘米,另有圆形及不规则形。辞文多以朱笔书写,少数为墨笔。文字可辨识者有656件,多则200余字,少则10余字。内容可分为主盟人誓辞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和诅咒类等五大类。对于主盟人和盟誓时间存在不同说法,多数学者认为,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至战早期,以赵氏家族为首举行盟誓活动的约信文书,忠实地记录了晋晚期强族间相互斗争的史实,具有政治档案的性质。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晋历史古代盟誓制度及古文字等均有重大意义。
北齐娄睿墓壁画
现存200余方米,1979年至1981年挖掘。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墓道全部天井下栏甬道和墓室下栏,描绘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显赫场面;一部分是墓门甬道和天井上栏墓室顶部和上栏,描绘墓主人死后飞升的空幻境界。其出行图保存较好,人物主次分明,马匹神态各异,充满写实风格。娄睿墓壁画气势磅礴技艺精妙,代表了北朝绘画的最高水。
西玉鹿
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黄褐色,扁体片状。呈站立状。长角粗壮,分两杈向左右展,前杈上扬,卷成两个大圆孔,后杈向后勾曲。臣字目,大耳,吻部前突,前胸挺出,后背拱起,短尾,体态丰润,蹄趾明显。体肌以两道圆弧线表现,简练明快。后肢前曲,表现了鹿昂首观望,蓄势待发的神态,富有活力。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北齐释迦七尊像
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释迦佛坐于仰莲座,全身贴金,施赭红彩。舟形背光边浮雕宝塔飞天,底座雕莲花化生手托博山炉供养。背面有彩绘佛像。
北魏石雕方砚
1970年大同市南郊出土。浅灰色细砂岩雕成。砚面心为方形砚池,边饰连珠纹和莲瓣纹,砚池两侧各有一耳杯形水池和方形笔舔,其两端有成双的鸟兽作饮水状。对角有莲花形笔插。其间雕人物图案四组五人,有骑象舞蹈角抵等内容。侧面各雕人物动物等。砚底雕莲花一朵,边围以莲花8朵。这是北魏石刻艺术的高水佳作。
北齐菩萨头像
1954年山西省太原市花塔寺出土。菩萨头戴花冠,脸型圆润,长耳下垂,弯眉细目。眼微闭,鼻高耸,嘴轻拢,面相端庄慈和,俨然一个世俗美女子的形象。
◇ 本文部分信息源于山西博物官网
◇ 本文未标注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